?12月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东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新闻发布会,邀请到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慧,东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江圣,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琼,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东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2+4+4”创新片区建设,加大创新资源导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根据全市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布局,持续集聚创新要素,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扩量提质行动,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计划,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梯度培育、绩效导向、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创新增长极,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一是创新平台体系化日益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级124个、市级541个,打造形成了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支撑、市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体系,累计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1100余项,产业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二是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国创中心,创建CCUS等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年内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2家,居全省第3位;建成国家稀土催化产业研究院、高端石化产业研究院等8家高能级平台,成功攻克了铈锆储氧材料、蜂窝陶瓷材料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三是企业创新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1家,同比增长41.12%。据初步统计,2022年度东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91.77亿元,同比增长13.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2.53%;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536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56.60%,提高19.9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列全省第3位,提高幅度列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应建尽建,逐步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采取系列措施,持续推动创新平台“增效扩容”。
(一)突出高能级创新平台龙头作用,塑造产业发展“先锋号”。一是产业导向,整体规划。按照推动优势产业固本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原则,聚焦全市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需突破领域,分别在高端石化、橡胶轮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布局建设8家高能级平台,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新兴产业有布局,为相关产业领域延链补链强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协同支持、集聚资源。印发实施《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从人才招引、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促成了众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市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8个高能级平台累计引进包括6名院士、59名博士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350余名到平台创新创业,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近10亿元。三是科学定位、分类指导。按照研发类、成果转化类、技术创新类、科技服务类等分类标准,分别制定各类平台建设指导标准,指导各类平台快速发展。推动中科院地理所,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形成了盐碱地盐分动态空天地立体监测等关键技术6项,填补国内空白;推动青科大广饶橡胶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聚焦企业需求推动成果转化,累计帮助相关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2项,促成企业转让专利249件,受让高校院所、国有企业专利43件,促成专利技术成交金额3100万元。
(二)突出新型研发机构骨干作用,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一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鼓励指导研发机构积极探索“四不像”管理运营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赋予学术带头人在选人用人、技术路线、经费使用等方面全方位的自主权,推动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13个,争取资金支持1.3亿元。二是强化政府保障支持。前期“扶君上马”,拨付财政资金支持基础建设和日常运营。连续5年对中科院地理所给予财政支持200万元/年,东营港对山东产研中科高端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给予地方政府专项债募集资金8300万元、配套资金600万元。后期“再送一程”,对新型研发机构产出的创新成果提供应用场景、示范推广。帮助“滨海盐碱地空天地立体监测及制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先进技术,在我市成功示范应用基础上,逐步推广至江苏省张家港市。三是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引导研发机构充分尊重市场需求,并将其作为科研创新的导向性力量。稀土催化研究院、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探索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研发团队负责前端研发和成果熟化,管理团队负责推进研发、转化、产业化紧密衔接,所取收益反哺平台,实现了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四是创新动态绩效管理机制。制定《东营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制度,组织指导新型研发机构参加省科技厅组织的绩效评价,近3年每年均有1家获得省科技厅绩效评价优秀等次,累计获得省级财政奖励500万元。对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团队不到位、创新绩效不突出的机构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不达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及时淘汰清理。
(三)突出重点实验室基础作用,点亮产业发展“探照灯”。一是鼓励支持“法人化注册”。引导实验室成立独立法人性质的企业、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推动市电子陶瓷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注册成立迈拓技术创新有限公司,采用“双聘双用”的方式,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通过设备共享、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公共检测等,为全市电子陶瓷功能材料领域企业提供服务,截至目前获得技术服务收益612万元。二是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引导实验室通过采取股份合作、技术入股、协议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同领域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参与实验室建设,构建利益共同体,打造创新联合体,逐步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三是建立实行“课题化管理”。采取行业部门“统一命题”与实验室“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实验室年度和中长期需攻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推动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承担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省级重点实验室累计发表SCI论文17篇、获得发明专利69项。四是用好年度“绩效化评价”。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实行重点实验室分类管理制度,按行业领域进行绩效评价,通过“赛马”“比武”,对重点实验室开展了绩效评价,选出行业研发创新龙头,进行重点支持培育,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平台服务和创新能力,发挥创新裂变效应,为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请问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有哪些类型?在县域分布、产业分布情况如何?
目前全市共建成科技创新平台680个,其中,国家级15个,包括: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国家级众创空间7个;省级124个,包括: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众创空间19家,省级加速器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院士工作站30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2个;市级541个,包括: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9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市级众创空间2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57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6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9个。
从领域分布来看,新材料153个、占比22.5%,高端化工96个、占比14.1%,高端装备89个、占比13.1%,创业服务68个、占比10%,生物医药54个、现代农业37个、新一代信息技术35个、资源与环境34个、新能源27个、智能制造25个、盐碱地高效利用23个、有色金属10个、橡胶轮胎8个、其他领域21个。
从县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区,其中东营开发区201家、占总数的29.6%,东营区123家、占18.1%;广饶县66家、垦利区58家、河口区54家、东营港41家、利津县42家、黄三角农高区38家、胜利油田21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7家、市直部门6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东营人才工作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对创新平台予以支持。谋划布局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实施“引领型平台建设计划”,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市、县区共建一批由顶尖人才领衔、承接原始创新的高能级平台。按照“成熟一个、支持一个”的原则,对纳入“引领型平台建设计划”的平台载体,5年内,市级财政给予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综合资助,县区财政给予1:1综合配套,积极吸纳社会资本、企业资本参与“引领型平台建设计划”。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备案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经绩效评价,优秀的新型研发机构,市财政给予10万元后补助支持;对新获批(备案)的院士工作站、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200万元建站资助,根据成果转化成效,给予最高100万元经费资助。加快建设提升“双创”平台:对新认定(备案)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备案)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众创空间(创客服务中心),分别给予最高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获批建设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根据建设绩效,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对认定为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或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的,根据绩效评价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的绩效奖补。
同时,我市对建有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的企业,优先推荐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省级科技资金支持。通过多项政策合力,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下一步,将深度融合战略需求,实施创新平台梯次培育行动,围绕全市“4+6”现代化产业布局,高标准重点打造以10家高能级平台为引领、20家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为骨干、100家市级重点创新平台为基础的“121”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体系。一是强化高能级平台建设。围绕现代农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布局新建1-3家高能级平台,重点推动济大-昆宇电源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院、黄河口滩羊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实现标志性产业链高能级平台全覆盖。按照“建设规范化、运行市场化、管理绩效化”的思路,出台高能级平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建立动态监督管理机制,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在行业细分领域新增培育单点突破、具备领先水平、体制机制灵活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10家左右,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卫星数据应用研究院、迈谱新材料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制定绩效评价办法,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三是优化完善实验室体系。积极推动现有省重点实验室参与改革重组,推动亦度生物、华盛橡胶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按照“充实提升一批、调整优化一批、整合强化一批”的原则,对现有市级重点实验室进行全面评估,择优重点推进100家左右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持续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法人化注册、市场化运作、课题化管理、绩效化评价”改革,新增10家左右试点单位,推动实验室由服务单体企业向支撑全行业创新转变。W体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