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体育平台入口初夏的西安,火红石榴花盛放。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将这座千年古都又一次置于世界的聚光灯之下。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这片厚土孕育了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生长出了豪迈质朴的黄土高原文化。
从街道两旁到会场内外,从接机仪式到欢迎宴会,陕西元素蕴藏于峰会期间的多处细节之中。历史与现实交互回响,“陕西味道”穿越古今。
在峰会开始之前,“陕西味道”就已扑面而来。于5月16日启用的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成为了解峰会的一扇窗口。“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标语立于进门处,向中外来客传递出陕西人民热情好客的风貌。
走进其中,诸多特设“摊位”可供中外记者沉浸体验原汁原味的陕西风情。赏凤翔泥塑、品泾阳茯茶、观华阴皮影、捏陕西花馍、与唐三彩马全息投影互动……展品为来往记者讲述着丝路记忆、陕西故事,引人驻足。
在新闻中心总服务台前,3D打印的秦跪射兵马俑伫立一隅。记者还发现,在媒体人员入住的酒店大堂,一个兵马俑“穿越”到现代,骑上了摩托车,流露出陕西人特有的豪放与幽默。
当中亚五国元首陆续抵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古老的传统民俗娱乐舞蹈——腰鼓,映入眼帘。当地民众身着盛装,敲起陕北腰鼓,跳起陕北秧歌,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宾。刚劲洒脱、直爽热烈的“陕西味道”伴着鼓点传出,参与构成各国元首对这片黄土地的第一印象。
同样,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大唐盛礼”恭迎贵客,“陕西味道”尽显其中。半开放式集体国宴的摆台之上,不仅有中亚国家建筑的3D打印模型,更有面塑做的“秦岭四宝”——羚牛、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四种生活在秦岭的珍稀动物,以及西安大雁塔、鼓楼等古都文化地标摆件。
src=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cnsupload/big/2023/05-19/4-426/d196f280099e428688e1555d0816af69.jpg alt=5月18日晚,演员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表演,迎接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贵宾。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
5月18日晚,演员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表演,迎接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贵宾。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国宴菜单则由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织物唐锦做成。陕西人熟悉的紫云横山羊、被誉为“长安第一味”的葫芦鸡、主食同盛泡馍、唐宫七宝羹、西安饭庄稠酒、果香浓郁的富平柿子酒等都出现在菜单之上。陕西“本地菜”和“家乡酒”成为欢迎宴会的主角,带来满满的“陕西味道”。
在峰会召开地西安国际会议中心,这一味道更加浓郁。中亚五国元首下车点的正对面,矗立着汉代张骞的一座巨型塑像。作为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已经成为陕西的一个文化符号,张骞精神也已内化为陕西人的一种精神品格。
走进迎宾厅,在《秦岭新晖》的巨幅壁画前,六国元首留下合影。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与陕西画家笔下巍峨壮美的秦岭山色同框,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的历史瞬间定格。
身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元首共见记者活动现场,记者注意到会议厅的顶部,以唐代玉器饰样为主题的灯具造型别具一格,左右上下四朵莲花,寓意“连(莲)年有余”,体现“合作共赢”。
src=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cnsupload/big/2023/05-19/4-426/da4e151f263643b4ae2e28e59e66df62.jpg alt=5月19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在陕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
5月19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在陕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而贯穿峰会全程,无论在峰会主会场的圆桌中央,还是在二层圆桌会议厅的背景板上,又或是在峰会的纪念口罩之上,六色石榴花形象的峰会会标始终醒目。
石榴花正是峰会举办地西安的市花,会标的六片石榴花花瓣呈螺旋上升式排列,西安地标钟楼置于中心。中国和中亚五国朋友共叙传统友谊、共谋未来发展的深厚意涵在会标中氤氲开来。峰会结束后,六国元首还一起挥锹培土,种下六棵石榴树。原产自中亚的石榴,连接起中国与中亚国家交往的历史与未来。
回顾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延续千年的丝路情谊历久弥新,“陕西味道”亦穿越古今。行走于历史积淀与现代活力共融的城市西安,沉浸其中,便也走近了古之长安、走进了今之中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