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行业的“震荡”超乎市场的预期,锂价起伏不定、钠电池经济性优势面临挑战、储能市场从“蓝海”走向“红海”,多位行业大佬直呼电池行业太“内卷”,行业走向扑朔迷离。
恰逢此时,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于2023年6月8日至11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大会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包括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等行业顶尖大佬参会,面对行业变动,他们的思考与判断,或给当前充满迷雾的市场提供参考。
今年以来,锂电产业可谓是“跌宕起伏”。去年接近60万元/吨的锂价在一季度遭遇“腰斩”,甚至一度跌破“锂矿返利”约定的20万元/吨。价崩背后,或是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去年年底需求透支致新能源车需求开年遇冷。连续跌价后,碳酸锂价格自四月底开始有所回暖。据上海钢联数据,截至6月7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31.35万元/吨,较上一日增加3500元/吨,已较最低点15万元/吨反弹109%。
但碳酸锂价格难言企稳,目前锂盐厂商上下游博弈情绪依然严重,有从业已久的贸易商对财联社记者反馈,四月底价格刚上涨时签下的合约,被锂盐厂推迟履行合约,不愿出货。另有盐湖提锂行业人士表示,近期成交散单较多。
被认为是锂电池“平替”的钠电池,在锂价下跌后市场热度降低,但量产进度似乎并没有放慢。其中,中科海钠首台钠离子电池试验车于今年年初公开亮相,近期亦有多项50亿元级别的钠电池项目先后官宣落地。
钠电池材料技术上也有突破。贝特瑞五月中发布了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探钠350”及钠电正极材料“贝钠-O3B”,据悉“探钠350”材料比容量可达350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达90%。
但由于钠电池能量密度低、循环性能较差等特性,目前相对于锂电池的经济性优势在业内仍有争议。
目前业内公认钠电池应用场景主要在低速动力车、储能领域,W体育官网有通信储能电池龙头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钠电池仍未达到上下游产业链成熟阶段,锂价下跌后成本优势变得不明显,不会特别大量去建生产线GWh中试线。
上述细分行业波动下,锂电产业链产能过剩不再是“警钟”,而是成为现实。近期中伟股份董事长邓伟明在公司业绩会上感叹,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严重的“内卷”,导致供大于求。
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此前亦在公司业绩会上表示,汽车产业现在过于“内卷”,国内电池材料产能严重过剩,若到2030年产能建完,血拼时代将来临。
过剩明显的包括负极材料石墨化环节,据东吴证券测算,预计2023年全年石墨化有效产能为178万吨,需求137万吨,全年产能利用率达77%。有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有石墨化厂家已连续几个月未开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曾表示,动力电池的产能,可能3倍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在未来市场上,储能无疑是新“蓝海”市场。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预计2023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GW,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0GW。储能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各类资源跨界进入,多家电池厂亦给出产能规划,“蓝海”或向“红海”转变。截至目前,据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我国涉及储能产业的注册企业已超过8万家,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要突破万亿元,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元。
在技术上,液态锂电池接近能量密度上限,并且存在热失控等风险,而固态电池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兼顾安全性,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因技术与成本原因,业内预计全面商业化需到2030年。
在锂电池从液态走向全固态的进程中,相关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宁德时代今年上海车展发布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达500Wh/kg,年内具备量产能力;欣旺达亦在车展上亮相“闪充电池”。
针对上述电池行业热点、痛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举办全球动力电池政策法规与标准、动力电池供应链金融与产融合作、新一代动力电池与前瞻技术、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动力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等主题论坛。
期间,政府有关领导、重要外宾、政府间国际组织负责人、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全球行业主要研究机构负责人、行业领军企业代表等中外嘉宾将出席大会,聚焦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围绕政策标准、储能应用、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领域,汇聚专业智慧、碰撞思想火花,把脉产业发展趋势、深入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大会将搭建汇聚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和新生态的展出阵地。此次参展企业超过200家,展位面积5万平方米,参加人数预计将达到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