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的工业水平一直不容小觑。去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36万亿元,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
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来看,苏州第四批“小巨人”数量,是前三批总和的约2.5倍之多。苏州在省内也是首屈一指,以第四批“小巨人”数量来看,占据江苏省公示名单总数的28.9%,坐稳省内第一宝座。
“制造大市”苏州,产业转型之路已越来越清晰。《苏州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二十条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和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用来专门推动发展创新集群,将苏州打造为“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苏州的“小巨人”同武汉情况类似,苏州第四批“小巨人”数量(122)也是大幅高于前三批总和(49),前四批总数位居江苏省第一。
目前,苏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占比超过97%,全部属于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分别占23.3%、7.7%、43.2%、25.8%。
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苏州“小巨人”行业分布前三位分别是:装备工业、电子信息、科技服务。其中装备工业和电子信息也位列苏州“四大支柱产业”其中两席,且均为苏州的“万亿产业”。
w体育APP下载官方版
装备制造产业是苏州的传统优势项目,2022年产业规模达13777.4亿元,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善的制造体系,拥有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智能车联网、机器人及数控机床和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苏州首个跨入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在2022年产业规模达12819.7亿元,从业人员近一百万人,是江苏省、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苏州拥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子三个千亿级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跃居我国第一方阵。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都属于新兴制造业领域,对当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22年,苏州全市的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3.5%和52.4%。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数量可观。《我国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研究(2022)》报告显示,苏州有30家“小巨人”上市,数量上仅次于上海、深圳、北京。
2021年,苏州GDP达到了2.27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超越全国,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被称为“最强地级市”;2022年,苏州GDP为23958.3亿元,位居全国第六,超过了除广州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
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超越上海深圳,成为全球工业第一市。尽管2022年“全球工业第一市”的宝座让位深圳,但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4.36万亿元,同比增长4%,位居全国第二。
苏州的发展与长三角关系甚密。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傍上海,南接浙江嘉兴、湖州,西抱太湖与无锡相邻,北与南通隔江相望。毗邻上海便是苏州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海在近几年制造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苏州凭借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成为了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苏州也在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上海,提出“沪苏同城化”。
苏州制造业供应链、创新链体系较为完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作为地级市的苏州,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涵盖了35个行业大类、171个行业中类和505个行业小类,并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2万家。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辛仁周曾这样表示,“这样的经济规模和工业体系,在全国地级市中是唯一的,在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也属罕见。”他认为,这为苏州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上下游配套体系,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了难得的发展舞台。
苏州对专精特新的工作开展也较早。2012年国务院提出有关专精特新的概念后,2013年,苏州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2015年,苏州在江苏率先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导向指标评价体系”,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每年滚动入库培育企业1500余家。
随后苏州各区(市)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2018年12月,张家港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培育行动,出台了《张家港市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扶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领军人才类“小巨人”企业发展。2019年2月,昆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针对市级以上各类专精特新企业给予认定奖励和培育奖励。2020年,常熟制定了《常熟市“百企引航”计划实施方案》,提出集中项目、人才、资金等政策资源,扶持一批企业成为国内细分市场领域的“单项冠军”“配套专家”和“行业小巨人”。
苏州的企业实力较强,但在高校、科研方面存在短板。虽然苏州聚集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江苏省占比第一,但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苏州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还不够,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着被“卡脖子”的情况。
今年2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苏州居第七位。新晋“全球工业第一市”深圳排名第一。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单中,苏州居第九位,深圳居第三位。可以说,苏州与深圳,尽管在工业实力上不分上下,但在创新能力上与深圳还有些差距。
去年8月,苏州印发《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助力提升创新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和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
辛仁周也认为,苏州专精特新企业在规模和素质上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应当着力解决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